曰若无所归,若无所止,浩然若千顷之波,不可量也。

五、几个概念及其关系厘正 有了礼尚往来中各概念及概念体系之内在关系的初步储备,就可以大致条分缕析出天、命、性、情、习、欲……之间原本异常清晰而现今却日益模糊的逻辑关系了。其降曰命之大一……天……鬼神……命……的最一般衍化模式,表明了东方文化下对人从哪里来这个最根本问题的回答。

陈世和:威慑主义刑罚的维稳路径

夫微之显,诚之不可掩如此夫。《礼记·礼运》疏:太一,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。知,仁,勇,三者天下之达德也。大一是空空如也的总背景(此说总背景者,即非总背景,是名总背景),其下,才是丰富多彩的形而上、形而下之世界万物,万物各有其知、各有其形、各有其行、各有其能,天是形而上形而下的现实最顶层,天生炁民,性自命出,命自天降,所以命须官于天也。太上贵德,其次务施报。

四、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首要人生观 《礼记·礼运》:故礼之不同也,不丰也,不杀也,所以持情而合危也。死亡贫苦,人之大恶存焉。研究庄子人性思想,基本范畴分析固然重要,但若以为没有这些范畴,便与人性问题无关。

道往往就是在摆脱现实人性力场的地方呈现出来。这便是机巧随智能而生长。⑨ 这样简单的比较不是要说荀子最浅庄子最深,三子各有自己的思想纵深,但就人性恶的观察和警觉而言,庄子是最深的。③但有时庄子确把人世的痛苦归因于生来如此的禀性。

内篇《应帝王》说儵与忽合力为浑沌开出七窍,导致浑沌死亡。《齐物论》写道: 大知闲闲,小知间间。

陈世和:威慑主义刑罚的维稳路径

小偷小窃之恶与智巧之恶相比,简直不值一提。说圣人是罪魁固然有道理,但圣人之罪是启动,种子却根于人心。此外内篇中心概念,也较多指涉负面意义(导致内心混乱)的精神活动,如《齐物论》一共出现七个心,全指负面的精神活动。是非之彰也,道之所以亏也。

内篇写人的智巧之害集中于《齐物论》和《人间世》。一之所起,有一而未形。七窍是视听食息的孔道,人的基本器官,舍此孔道人几不可为人。如《知北游》篇有一章著名对话: 东郭子问於庄子曰:所谓道,恶乎在?庄子曰:无所不在。

其溺之所为之,不可使复之也。庄子的思路甚为特别,他说本根并不在每一物的根源处,而在万物持续、此灭彼生的流程中。

陈世和:威慑主义刑罚的维稳路径

但东郭子顽固的人性习惯立即拒绝这个呈现,何其下邪?世界是有分割高下的,道怎能这样下?这就是人性之力与自然之力的冲突。这意味着人无法在熟悉的经验方式中体验自然人性,因此在现实层面,自然人性反而是不真实的。

②庄子人性思想是一个复杂的观念丛,外篇的自然人性说是这个观念丛的一部分,远不能代表庄子人性思想,只有了解这观念丛的基本脉络,才能明白自然人性说在庄子人性思想中处于什么位置。道在蝼蚁是另一种明显对抗,从具体经验入手展示人性立场和自然立场的冲突。内篇从未谈论可以通过政治的途径拯救世人。学者们一向最注重的,是《马蹄》、《骈拇》等篇提出的本性自然说: 彼民有常性,织而衣,耕而食,是谓同德。进入专题: 庄子 性恶思想 性恶论 。内篇没有明确说人性之恶能操控文明,但却表述了相关的意思。

为圃者曰:子非夫博学以拟圣,於于以盖众,独弦哀歌以卖名声於天下者乎? 《山木》(大公任说孔子):饰知以惊愚,修身以明污,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。这样的政治显然没有任何实质的制度内容,是自然主义生活的另一种表述而已。

外、杂篇说到人心之险的还有: 《天地》:吾闻之吾师,有机械者必有机事,有机事者必有机心。把这些说法联系起来看,庄子思想中有心恶意识是没有问题的。

但庄子笔锋一转,却突入到争胜者的心机,而且层层深入,先是说这些人整日梦魂缠绕的就是与人心斗,接着说各种性格的人在心斗中的不同表现,相互攻击防守用尽机巧,最后写人的生命在这机巧互搏中早早转向枯死。此之谓本根,可以观於天矣。

《齐物论》以以为有物为人的原罪已经指明了这一层意思。这样的思想,荀子以外其他诸子也有,例如韩非和庄子,而且他们对人性黑暗认识的深度实际上超过荀子。这回归自然能否做到,如何做到,是内篇中另外一个问题。韩非的特别之处是对人的顽强私心似乎没有感情的厌憎,他觉得人的禀性就是如此,他关心的是人有这样顽固的自私禀性,人类可能的组织方式是什么。

小国不敢非,大国不敢诛,十二世有齐国。在内篇,远古人性的设想实际上只有一个意义,就是寄托了人最终可以回归自然的希望。

有了心恶论,《马蹄》、《骈拇》等篇过于简单的性自然论才得以弥补,使外篇的人性思想,能全面展开内篇的论述,有些地方且能有所深化。外篇对智巧之害有更展开的揭露。

千世之后,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。近死之心,莫使复阳也。

同样是回归真实人性,孟子由某种日常经验入手,庄子则由否定日常经验入手。战国时代否定和批判现实的不止庄子一人,但庄子却非常独特。这等于说人类的坏禀性不是自始就有,而是由外力凿出。《庄子》内篇人性思想大致有几层意思,其间的相互关系很耐人寻味。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一受其成形就是这样,这是天生就有的,无所逃于天地之间。这种灵魂出窍的状态即比喻人彻底拒绝常规经验。

学界一向重视庄子自然人性观,自是有文献依据。……天下有常然,常然者,曲者不以钩,直者不以绳,圆者不以规,方者不以矩,附离不以胶漆,约束不以纆索。

④自然人性说不仅这两篇有,其它篇也有提到,如《缮性》等。⑦《骈拇》批评伯夷的本意是说他脱离自然之性求一个外在的东西,但其中即含有认为其殉道之举不纯然出于善的意思,所以该篇说伯夷的求名而死与盗跖的求利而死并无分别。